养不教父之过,这句话出自《三字经》,至今已经流传数千年,当代更是作为诛阀父亲教育失职的最有力武器常常被提起,但我们被这句话骗了很多年,真正意思其实是这样。
养不教父之过,很多人现在的理解就是生养了孩子,却不好好教育,都是父亲的过错,这只是我们现在人偏颇的理解,其实这句话的真正意思并不是这样,因为看一句话,就要结合这句话所提出时代的背景。
比如《三字经》所处的时代,是一个典型的男权社会,那个时候男人负责种地干活赚钱养家,女人则负责操持家务照顾子女,所以男人要负责一家人吃穿的同时,还要供孩子去读私塾接受教育,如果孩子没有钱去读私塾,享受不到教育就是父亲的责任。
所以养不教父之过,我们被这句话骗了很多年,真正意思其实是这样“生养了孩子,却没有钱送孩子去读书,就是父亲的责任。”但这里所说的“教”,是指送给别人去教育,而不是自己亲自教育,因为中国历来都有“易子而教”的传统。
《孟子▪离娄》记载:公孙丑问孟子“为什么要把儿子送给别人教?”,孟子回答:“如果父亲教育自己的儿子,儿子不听话,父亲肯定会生气,会责罚儿子,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,还因此伤害了父子间的感情。”
事实就是这样,父亲亲自教,父子间很容易产生矛盾,甚至是相互拿大道理来责求对方,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易子而教,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单纯的认为孩子教育不好就是父亲的责任,其实是有失偏颇的。
当然这个易子而教,别人更多是教授知识和技能,而我们现在常说的“教”,更多指的是为人处世的教养,比如孩子犯了错误,别人就会说“养不教父之过”,来指责父亲没有好好的教育孩子。
所以很多人依然认为,孩子没有被好好的教育都是父亲的责任,其实这种理解也其有时代背景的特点,比如古代的明清时期,那个时候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,女人不能识文断字,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待在家里,肯定也无法很好的教育孩子什么。
那么这种教育孩子的责任自然就落在了父亲的头上,如果一个孩子没有教养,肯定是父亲没有教育好,所以这么理解也不错。
但是在当今社会的时代背景下,男女早已经平等,享受平等的教育,社会对男女也是同样的开放,教育孩子不仅仅只是父亲的责任,同样也是母亲的责任,而“教”也不仅只是包含为人处世的教养,也应该包含知识文化修养和生活能力,良好的性格等等多个方面。
所以新时代背景下,也应该赋予这句话新的含义:“生养了孩子,如果只是给孩子提供吃穿等物质生活,却不好好的教育孩子,让孩子没有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,那就是父母的责任。”
这里同样强调了母亲教育孩子的责任,因为即使是在古代,也有“孟母三迁”“岳母刺字”的故事,以及慈母多败儿等,这些都可以看得出来,母亲在对孩子教育上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。
所以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,必须要承认,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也是终身的老师,能对孩子的人生所产生非常深远影响,孩子出现问题,父母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。
可能很多人会说,既然谈到新时代,那么新时代下,孩子的教育其实是分为家庭教育,学校教育,和社会教育的,为什么总是强调孩子的教育是父母的责任呢?
其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局限性,比如说当下的中国社会,社会教育基本是可以忽略不计的,甚至很可能会给孩子负面的教育,而学校教育呢?只能教育孩子基础的知识文化。
那么对孩子未来发展影响最大的,甚至起决定性因素的人格教育,文化教养等等,这些都必须要家庭才能完成,需要父母言传身教,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,引导孩子。
即使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,对孩子的人生发展起决定性因素的,依然是家庭教育,而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最直接的两个“老师”,就是父亲和母亲,两个人虽然对孩子的影响各不相同,但只要有一方的教育出现问题,孩子就会出现问题。
目前在中国社会的大环境下,父亲往往承受着很多压力,忙于事业打拼,在家庭中缺失,那么教育孩子的责任,更多的是落在母亲身上,“养不教父之过”常被提及,也是因为父亲缺失在孩子的教育道路上,人们呼吁父亲们能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。
还有一些则是因为,母亲不愿意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,认为自己只负责生,而养和教是父亲的责任,所以说出“养不教父之过”来逃避自己的责任。
养不教父之过,我们被这句话骗了很多年,真正意思其实是这样“对孩子的教育,不仅是父亲的责任,也是母亲的责任”孩子如果出现的问题,那么父母都要承担责任,只要父母教育理念一致,齐心协力,共同给孩子指引人生的道路,才能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,未来发展的更好。
你觉得呢?养不教父之过,是父亲一个人的责任,还是父母双方都有责任?